盐城市盐都区大冈镇: 驳岸之争背后:乡村土地保护与邻里和谐的平衡之道
6-11
骆驼祥子00145
来自江苏
鹤鸣亭
近日,盐城市盐都区大冈镇新利村六组一桩自建驳岸引发的纠纷,让农村土地保护与邻里关系协调问题成为关注焦点。村民陈先生为守护坍塌的自留地自费加固河岸,却不料陷入争议漩涡,折射出乡村治理中个体权益与集体利益的复杂张力。
坍塌之痛:土地守护者的自救行动
陈先生的自留地承载着他多年的耕耘心血,2024年一场罕见暴雨中,持续冲刷导致家门口自留地边缘土体松动坍塌,部分农田瞬间沦为废墟。看着亲手打理的土地被冲垮,心里像挖了个洞,回忆起当时场景,陈先生仍难掩痛惜,面对今年雨季即将再次来袭的隐患,5月17日,他正式向村委会及水利站提交驳岸加固申请,详细说明灾情与担忧,经相关部门实地勘察评估,认定加固措施确属必要,遂批准其施工。
邻避争议:集体土地权属的认知碰撞
然而施工伊始,部分相邻村民提出异议,认为驳岸建设占用了集体河道用地,并向有关部门举报,这一争议让陈先生倍感委屈:"我自掏腰包护地,怎么成了侵权?"据了解,农村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权属通常为集体所有,但实际使用中常存在模糊地带,有村民理解陈先生护地心切:"土地是农民的命根,主动防灾该支持。"但也有村民担忧:"若人人自扩地界,公共空间如何保障?"两种观点的交锋,暴露出乡村土地管理中法律认知与传统习惯的深层矛盾。
治理之思:探寻利益平衡的乡村方案
事件发酵至今,仍然没有化解纠纷,已从个体纠纷升级为公共治理课题,新利村村委会负责人表示,将组织双方现场勘查,邀请水利、国土部门界定权属范围,力争通过协商化解分歧,镇政府相关人士则指出,此类问题反映出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机制的短板——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,村级防灾能力薄弱,农户自主防灾又易触发边界争议。
事实上,类似困境在水乡农村并非个例,如何既保障农户土地权益,又维护集体公共资源?有法律专家建议,基层应建立"预防-协商-规范"机制:汛期前加强河堤巡查,灾害发生后引导农户通过村集体统筹处置,施工前明确用地红线并公示,如此既能避免个体盲目施工,又可通过集体协商凝聚共识。
从陈先生的焦虑到邻里的担忧,这场纠纷本质是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治理能力的考验,当土地保护遇上权属争议,唯有以法治为尺、以协商为桥,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间找到平衡点,才能既护住农民的"命根子",又守住乡村的"和谐脉",期待这起事件能够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,及时化解邻里矛盾,使其成为乡村治理的镜鉴,推动建立更科学的防灾机制与更柔性的纠纷调解模式,让土地上的耕耘者既能安心守护家园,也能暖心共筑乡情,为建立“水韵古邑 高新盐都”作出示范和榜样!
本帖最后由 骆驼祥子00145 于 25-6-11 22:30 编辑